您好,欢迎您来到海南方能投资顾问有限公司_编制项目水土保持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_资金申请报告
沈晓明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要求 努力解决琼州海峡运输“过海难、过海慢”问题

海南方能投资顾问有限公司_编制项目水土保持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_资金申请报告

 
您所在的位置:
首页
 
概念性规划专题
 
发展重点

棉花区域发展规划

海南方能投资顾问:www.yangzz.com

作者: 轶名 日期: 2012-06-17

一.发展现状

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,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,也是最大的纺织品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。

(一)生产发展迅速,总量增加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棉花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。1984年全国棉花面积10384万亩、总产量625万吨,分别比1978年增加3085万亩和408万吨,均创历史最高水平。2001年全国棉花面积7200万亩,总产量532万吨,是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,位居世界第一。

(二)科技投入增加,单产提高。随着棉区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的改革,多次更新更换优良品种,大力推广地膜覆盖、育苗移栽、化学调控、病虫防治等重大技术,有效地促进了棉花单产的提高。“八五”期间全国棉花平均单产为52.4公斤/亩,“九五”期间达到67公斤/亩,2001年为73.9公斤/亩,位居世界第四。从三大棉区看,西北内陆棉区单产最高,达到87公斤/亩,长江流域棉区为72公斤/亩,黄河流域棉区为67.5公斤/亩。

(三)布局逐渐优化,集中度高。20世纪80年代初期,我国有23个省(市、区)的1100多个县(市)种植棉花。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,棉花生产逐步向气候条件适宜、种植基础好、产量水平高的优势区域集中。2000年全国1万亩以上的产棉县547个,棉花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4%和88%;10万亩以上的产棉县179个,棉花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5%和70%。目前已形成长江流域、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。2000年三大棉区的植棉面积分别占全国的30%、43%和26%,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7%、38%和34%。

(四)品质不断改善,处于国际中上水平。目前,我国棉花品质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,突出的优点是杂质含量少,短绒率低,可满足纺32-40支纱的需要。三大棉区的情况是:长江流域大部分棉区棉花纤维长度长,比强度高,但纤维偏粗;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指标间比较协调;西北内陆棉区棉花色泽好,长度在29毫米以上,主体马克隆值级达a级,但比强度低。

二、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

(一)市场前景分析

1.全球纤维消费量将持续增长。2000年全球纤维消费量5310万吨,比1999年增长4.1%。其中,化学纤维3190万吨,占60%;棉花1980万吨,占37.3%。2001年全球纤维消费量5340万吨,比2000年增长0.5%,2002年将达到5550万吨。预计全球棉花消费量将从2000年的198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2330万吨。

2.国内棉花需求量将继续增加。我国棉花消费包括纺纱用棉、民用絮棉、其它用棉及损耗。20世纪70年代、80年代和90年代,全国棉花年平均消费量分别为250万吨、385万吨和400万吨。2001年达到500万吨,占世界棉花消费总量的25%。到2007年棉花需求及进口预测分析如下:

(1)纺纱用棉继续增加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及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,常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折纱占当年纱产量的1/3,内销占2/3。加入世贸组织,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将继续看好。据测算,2005年纺织品出口将达到650-700亿美元,2010年将达到800-1000亿美元。另外,国内消费需求呈上升趋势。“十五”期间,按人口年均增长1200万人,新增人口按人均纤维消费量7.4公斤计,将净增纤维消费量45万吨。据有关专家预测,到2007年,全国纱产量将达到820万吨,按用棉比例62%计算,需棉花530万吨左右。

(2)民用絮棉、其他用棉及棉农自留棉基本稳定。过去20多年,絮棉、其他用棉消费比例逐年下降,由1978年占棉花消费总量的12.7%下降到1998年的1.39%,目前消费量在7.5万吨左右。主要原因是床上用品的花样不断变换,化纤、羊毛、丝等替代品增加;棉农自留棉基本稳定在25万吨左右。据此分析,未来几年絮棉、其他消费及棉农自留棉将基本稳定在30万吨左右。

(3)国家储备急需补充。储备棉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。一般情况下,储备数量要保持棉花需求总量的30%左右,才能有效地进行调控。目前我国还未达到这一水平,急需补充储备。

(4)棉花配额不会全部成为现实进口量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,我国棉花最大配额量为89万吨。从历史上看,我国是棉花净进口国。1950-1999年,共进口棉花1052万吨,年均21.4万吨;同期出口498万吨,年均10万吨,年净进口11万多吨。进口量最大的1980年达到81万吨。从近几年棉花进口的情况分析,1995-1997年共进口棉花217万吨,同期出口19万吨,净进口198万吨。从2002年的情况看,由于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1000多元/吨,棉花进口困难。由此分析,棉花进口配额不会完全成为实际进口量。但是,为了进行品质结构的调整以及部分出口产品品牌的需要,适当进口一些高品质棉花,给国际市场留有一定的份额(消费量的5-10%)还是必要的。综上所述,2007年棉花需求量为550万吨。棉花供给可以立足于国内生产,灵活运用国际市场进行结构调剂。

3.纺织工业对棉花质量提出了新要求。纺织品和服装是我国入世后具有竞争优势及出口潜力较大的产品,从消费变化趋势看,高品质棉花需求空间日益增大。服装将由中低档向中高档发展,棉纱由中低支向中高支转变,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消费潜力增大,消费层次进一步多元化,特别是城市消费更注重舒适化和高档化,这些变化决定了对高等级棉花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。

(二)竞争力分析

1.比较优势

一是单产高,生产成本较低,总量规模大。我国棉花单产“九五”期间平均67公斤/亩,2001年达到73.9公斤/亩,居世界第四(第一位澳大利亚为106.3公斤/亩、第二位叙利亚为89.3公斤/亩、第三位以色列为82.3公斤/亩),是同期美国棉花单产52.1公斤/亩的1.42倍,是世界平均水平41.4公斤/亩的1.78倍。1997-1999年,我国棉花亩均生产成本为379.27元,50公斤皮棉成本278.88元,同期美国分别为488.5元和469.71元,分别比美国低22.4%和40.6%。2001年我国棉花产量532万吨,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25.2%,居世界第一位(美国位居第二为437.3万吨)。

二是本地加工需求量大,有发展空间。我国是世界纺织品和服装加工中心,棉花消费量达500万吨以上,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/4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,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继续看好,用棉量增加,为我国棉花生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
2.主要问题

一是棉花生产、加工规模小,棉田基础薄弱。目前我国有3000多万户农民从事棉花生产。1990-2001年,我国年均植棉7598万亩,户均不足3亩。而美国家庭农场的棉花种植规模约2000亩,乌兹别克斯坦的家庭农场植棉规模也在130亩以上;我国有棉花收购轧花企业8000多家,以2001年收购棉花475万吨为例,平均每个企业收购轧花量只有0.06万吨。而美国常年棉花产量400多万吨,只有100多家轧花企业,平均每个企业加工4万多吨,是我国的66倍。同时,我国棉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,棉田分布在干旱、盐碱等瘠薄地上,中低产田比例大(占总面积的61%),抗御灾害能力弱,棉花生产的自然风险大。

二是品质结构不适应,“三丝”含量高,一致性差。我国棉花质量与美国相比,主要差距是:高、中、低档棉花的比例不合理,美国棉花纤维长度31毫米、比强度25cn/tex的棉花占总量的7-8%,我国不足1%;我国棉花纤维长度单一,95%以上集中在27-29毫米,适合纺32-40支纱,缺少长度为31-32毫米和25-26毫米纺高支纱和低支纱的原棉;长度、细度、强力指标方面不够协调,造成长棉短用;“三丝”(异性、异形、异色纤维)含量高,品质一致性差。

三是棉花产业诸环节脱节,中间费用高。我国棉花生产、收购、加工、销售、使用等诸多环节脱节,中间费用高。如1995年棉花中间环节费用为每吨3100元,相当于棉花收购价的22%;2001年棉花购销价格放开后,中间环节费用有所降低,但每吨仍达800-1000元,相当于收购价格的11-15%。四是政府对棉花支持保护弱。我国对棉花的支持政策主要表现在培育优良品种、推广生产技术和提供收购贷款等方面。与发达国家的高额补贴相差甚远,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不小差距。1998年,美国政府对棉花的补贴为11.32亿美元,2000年高达40.15亿美元;印度政府建立了棉花最低支持价格,并通过印度棉花公司资助棉花发展项目;巴基斯坦建立了棉花保护价格;墨西哥1994年实施了扶农计划,对种植三年以上的棉农每公顷补贴73美元,植保卫生补贴129美元。综上所述,我国棉花在单产和生产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,在产业规模、价格和质量方面不具竞争力,在政府扶持和保护方面存在较大差距。

三、发展思路和目标

(一)发展思路

按照因地制宜、发挥优势、依靠科技、效益优先、规模化生产、集约化经营和立足长远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,今后棉花生产的总体发展思路是:稳定面积,优化布局,主攻质量,节本增效,推进产业化经营。

(二)主要目标

总体目标是:优化棉花品种和品质结构,逐步实现棉花布局区域化、生产专业化、质量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,推进棉花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,满足纺织工业多元化的需求。近期要以提高棉花纤维强度为中心,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生产,大幅度减少棉花“三丝”含量。具体目标是:2007年,棉花面积7500万亩,单产75公斤/亩,总产量565万吨左右;陆地棉中,长绒、中长绒和中短绒棉花比例由目前的1:95:4调整到7:83:

10,提高棉花的一致性和整齐度,减少“三丝”含量。

四、优势区域布局

(一)确定优势区域的主要依据

1.自然生态指标能满足棉花生长的基本需要。无霜期>200天,≥10℃的有效积温>4200℃,年日照时数>2000小时,非灌溉棉区年降雨量600-1000mm,无重大灾害性天气,区域内各项指标的综合适宜程度在90%以上。

2.棉花比较效益高。在种植业中棉花处于主导地位,以棉花为主的棉田效益比其它大宗作物高10%以上,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,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被其他作物替代。

3.种植规模大。近五年以县为单位年均植棉面积在10万亩以上,年际间波动小。

(二)优势区域布局

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,将黄河流域棉区的151个县(市)、长江流域棉区的73个县(市)和西北内陆棉区的55个县(市)、团场规划为我国三大棉花优势区域,其中重点建设120个优质棉基地。

1.黄河流域优势区域

该区域包括冀东、冀中、冀南、鲁西南、鲁西北、鲁北、豫南、豫东、豫北、苏北、皖北共151个县(市),重点建设生产规模较大的50个县(市)。该区土地平坦,灌溉条件较好,日照充足,光热资源适中;棉田布局集中,耕作制度以两熟套种为主;棉花生产成本较低,单产水平中等,原棉品质主要指标比较协调;棉花在种植业和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;纺织工业较发达,运输成本低。 主攻方向:加强棉田基础设施建设,改造中低产棉田,扩大植棉规模,推广促早栽培措施,提高棉花单产、纤维成熟度和品质一致性。发展目标:2007年棉花面积3000万亩、产量210万吨,平均单产70公斤/亩,霜前花率达80%以上。建立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,提高棉花品质的一致性,大幅度减少“三丝”。

2.长江流域优势区域

该区域包括江汉平原、洞庭湖、鄱阳湖、南襄盆地、四川盆地和江苏、安徽沿江棉区共73县(市),重点建设生产规模较大的40个县(市)。该区光热资源丰富,耕作制度90%以上实行粮(油)棉一年两熟,以移栽棉为主;棉田布局较集中,单产水平较高,棉纤维比强度高,成熟度好;纺织工业发达,运输成本较低。主攻方向:加强棉田基本建设,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,推广分品种规模种植,规范栽培模式,加强高品质棉育种,解决纤维偏粗的问题。发展目标:2007年棉花面积1500万亩、产量120万吨,平均单产80公斤/亩。该区以生产长(强)、中短(粗)棉花为主,建立适纺50支纱以上和20支纱以下的原料生产基地,大幅度减少“三丝”。

3.西北内陆优势区域

该区域包括新疆自治区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55个县(市)、团场,重点建设生产规模较大的30个县(市)、团场。该区日照充足,气候干旱,雨量稀少,属灌溉棉区;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,棉田集中,种植规模大,机械化程度较高;单产水平高,原棉色泽好,“三丝”含量低。新疆是我国唯一的海岛棉(长绒棉)产区。主攻方向:发展节水灌溉技术,规范栽培模式,推行全程机械作业;加强品质育种和抗病育种工作,重点解决纤维比强度偏低的问题;降低生产成本。发展目标:2007年棉花面积1200万亩(其中海岛棉80万亩)、产量120万吨,平均单产100公斤/亩;建立以32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,稳定发展海岛棉,进一步提高棉花品质的一致性。

五、主要建设项目

重点抓好良种繁育体系、优质棉生产体系、质量标准体系、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体系、产业化体系和棉花科技支撑体系建设。

(一)良种繁育体系

1.建设棉花原种场。选择综合条件较好的棉花原(良)种场,建设36个原种生产基地。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-5000亩;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。主要任务是进行原种生产,为良繁基地提供原种,开展杂交制种。

2.建设良种繁育基地。根据各生态区棉花播种量(西北内陆棉区5公斤/亩,黄河流域棉区2.5公斤/亩,长江流域棉区1.5公斤/亩),按照全国植棉面积7500万亩计算,需要精加工棉种2.2亿公斤左右,需要建设良种繁殖基地310万亩左右(长江流域棉区60万亩,黄河流域棉区130万亩,西北内陆棉区120万亩)。3.完善良种棉加工厂。在三大棉区重点扶持一批良种加工厂。主要是厂房、仓储设施建设改造,精加工棉种生产设备的添置、更新;种子检测仪器、设备的购置。

(二)优质棉生产体系

在黄河流域棉区围绕一熟、两熟栽培,重点解决机械化铺膜、抗旱节水、促早熟问题;在长江流域棉区围绕两熟、多熟栽培,重点解决机械化制钵、工厂化育苗移栽及抗旱、排渍问题;在西北内陆棉区针对植棉规模大、一熟制栽培的特点,重点解决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问题。

1.实施棉花精准栽培技术工程

精量半精量播种。黄河流域棉区机械化铺膜、半精量播种;长江流域棉区机械化制钵、移栽;西北内陆棉区机械化精量播种。节水灌溉。在黄河流域棉区提水、机井沟畦灌溉,地膜覆盖节水灌溉;在长江流域棉区提水沟畦灌溉,泵站排涝;在西北内陆棉区滴灌、膜下自压软管灌、沟畦灌及宽膜覆盖节水灌溉。配方施肥。测土摸清土壤肥力状况,根据棉花生育要求,制定专用配方,建设一批棉花专用肥生产厂。病虫害环保型防治。建设病虫草害监测预报系统,采用农业、生物、物理等环保防治措施,配合低剂量高压喷雾器化学防治,实行综合防治。“无三丝”、“四分”采收。戴白棉布帽、用白棉布兜、白棉布袋采摘、装运棉花,实行分摘、分晒、分存、分售。

2.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区

选择一批植棉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(市),建设高标准棉田示范区。通过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成果展示与示范,带动本县(市、区、团)的棉花生产。

(三)质量标准体系

1.制(修)订棉花品种、种子、技术规程标准。包括制订不同类型的棉花品种审定标准,常规棉、杂交棉、彩色棉、长绒棉、抗病虫棉种子的生产和质量标准,分品种、分区域不同耕作制度、不同种植模式、不同栽培方式的技术操作规程。

2.建设完善棉花质量检测中心。在优势区域建设13个棉花质量检测中心,配套完善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。

(四)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体系在120个县(市)、团场建设农业系统省-市-县(市)-乡(镇)良棉厂信息服务网络;建立健全棉花技术推广体系,开展技术培训、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。

(五)产业化体系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化基础好、幅射带动力强、经济效益高、信誉好的棉花和棉种企业或企业集团,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棉花育繁推一体化、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。更新添置80片以上轧花机,200型以上打包机等配套加工设备及棉花收购检验仪器;扩建仓储场所,建设收购网点,配套相关设施;组建棉农合作社,根据纺织需求,实行订单生产。

(六)科技支撑体系

完善国家级棉花育种中心,在黄河流域、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不同生态区内选择基础好、科研力量强的农业科研院(所)建立9个省级棉花育种分中心。主要任务是:针对全国和本区生态特点、生产水平、质量状况开展品种选育,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、高产、多抗和多类型的棉花新品种,为所在棉区提供品种储备;开展对现有品种种性保持和遗传改良的研究;开展对棉花种质资源的保存、鉴定、评价、创新和利用。

六、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

(一)大力提高棉花质量

主要通过改良遗传品质、提高生产品质、加工品质和加强质量管理,优化质量结构,提升质量水平,适应市场需求,增强竞争力。一是加强育种攻关,改良遗传品质。根据市场需求,分棉区制定不同类型(长绒、中长绒、短绒)棉花的育种目标,要突出质量指标,体现各项品质指标之间的协调性,兼顾品质与产量、品质与早熟性之间的关系。通过招标的方式,组织科研单位联合攻关,培育出一批有突破性的棉花品种。

二是强化种植过程控制,提高生产品质。加速推广已经审定的高品质和综合性状比较好的棉花品种。以推广精加工(脱绒、包衣)棉种为突破口,提高统一供种水平,力争使全国棉花统一供种面积由目前的75%左右提高到90%以上,减少棉农自留种。继续推广和完善棉花促早熟栽培措施,努力提高“高等级”棉花比重。

三是严把采摘、收购、加工三关,减少“三丝”含量。加强棉花采摘环节的监督和指导,引导棉农使用棉布袋包装棉花,严禁“三丝”混入;收购棉花实行倒包挑拣“三丝”;籽棉加工环节进一步挑拣“三丝”,力争把“三丝”拒于纺纱厂门外。同时,坚决淘汰80片以下锯齿轧花机和160吨位的皮棉打包机,采用工艺先进的加工设备,严格执行国家棉花标准(细绒棉)和锯齿棉加工操作技术规程,提高棉花加工质量。

四是加强质量管理,完善通报制度。做好品质区划试验,为分品种类型、分生态区域规模种植提供科学依据;继续进行主产棉区主栽品种的纤维质量和棉种质量抽查,发布公告(通报);做好棉花有关标准的制(修)定工作,积极参与国家棉花标准改革和质量认证工作。

(二)积极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“七五”以来,国家在主产棉区建立了250多个棉花基地县,每个基地县均有一个良种棉加工厂。良种棉加工厂是产业化经营的联结点和有效载体,充分发挥其立足优质棉基地县,设备比较先进、经营包袱轻和连接科研单位、棉花基地及纺织企业的优势,实行订单生产。良种棉加工厂要与棉农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,实行优质优价,并建立利益返还机制;与纺织部门搞好联合,在价格上可以互助,风险分担,形成比较稳定的购销关系。

(三)切实加强宏观调控

一是建立棉花信息系统。加强对国内外棉花生产、供求、价格和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,及时向社会提供客观、真实和权威的信息,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,避免棉花生产的大起大落。

二是完善国家棉花储备制度。制定国家储备棉管理办法,建立储备棉定期轮换制度,保持一定的储备规模。根据市场供求情况,及时进行储备棉吞吐,保护棉农和用棉企业的利益。

三是加强棉花进出口管理。鼓励发展棉花加工贸易,完善棉花质量标准,控制中低档棉花进口,制定鼓励棉花出口的优惠政策。

(四)加大财政支持力度

一是增加科研及推广投入。健全科技支撑体系,加大对棉花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,增加棉花生产的科技含量,提高经济效益。

二是实行棉种补贴。棉种是棉花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,实行棉种补贴是稳定生产的关键措施。今后5年,我国棉花面积应稳定在7000-7500万亩,按每亩补贴棉种款10元计算,每年需7-7.5亿元。

(五)发展棉农专业合作组织目前我国棉农受其经营规模、经济实力、文化素质等因素的限制,龙头企业很难与千家万户的棉农签订产销合同,实行“订单”生产。因此,必须把棉农组织起来,鼓励和支持成立专业合作组织,上联龙头企业,下联农户,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,国家对其给予扶持。

最新案例
更多>>